元明蒙漢間賜名賜姓初探(3)
2014/2/11 16:17:46 點擊數:
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二、賜名賜姓中的民族分化
我國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,形成的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語言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,是歷史發展造成的。在我國各封建王朝中,各民族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,統治民族的統治者對其他民族實行民族歧視、民族壓迫政策,元朝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,利用民族等級,制造民族隔閡,激化民族矛盾,借以鞏固元朝的統治,同時實行民族分化,對被統治民族的上層實行封賜。元朝蒙古統治者對漢族上層賜蒙古名,來籠絡一些上層漢人為蒙古統治者服務。元朝皇帝對漢人賜蒙古名,在《元史》中有許多記載,例如太宗對順州人,百天麟賜蒙古名為蒙古臺①,世祖時保定人王昔剌賜名昔刺撥都②。元朝也賜蒙古姓,如漢人賀惟一,賜姓蒙古氏,蒙古名太平。元朝規定,中央政府的三個主要部門,即掌政務的中書省、掌軍事的樞密院、掌監察的御史臺,都是由蒙古人掌管,漢人不得任職。至正六年(1346)惠宗任命賀惟一為御史臺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, “臺端非國姓不以授,太平因辭,詔特賜姓而改共名”③使其任其職。這說明賜姓和名,意味著民族成份上的變化,目的是在漢族中進行民族分化,以鞏固其統治。
明朝推翻了元朝統治后,元朝皇帝退到了北方蒙古草原,人們稱為北元,是元朝的后繼者,是中國的一部分。但明朝統治者提出自古貴華夏,賤夷狄,強調漢族是高貴的民族,夷狄是卑賤的民族,宣揚自古帝王臨御天下,中國居內以制夷狄,夷狄居外,以奉中國,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。這種大漢族主義的唯心主義史觀,其目的是突出漢族的地位,在意識形態上制造漢族統治者對蒙古統治的合法性,實行民族壓迫。由于明朝占據我國傳統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地帶,而與北方的蒙古政權相對立,明朝統治者利用蒙古人組成的軍隊為明朝服務,但又要防止蒙古軍隊的反叛,盡可能以漢族入的軍隊與蒙古人的軍隊“部伍相錯,以牽制之”④,使用蒙古軍隊時“常使參錯為伍”,⑤分化蒙古,特別是在蒙古軍隊中提倡蒙古人使用漢姓漢名,使蒙古人漢化,利用蒙古族的分化來鞏固明朝政府的統治。明朝統治者針對蒙古封建主與明對峙的局面,采取了一個重要的政治措施——招降,對投誠的蒙古貴族封王封伯,賜姓和名,以分化蒙古。如蒙古貴族也先土干,永樂二十一年(1423)投明,賜姓名為金忠,封忠勇王⑥;脫歡投明,賜姓名為薛斌,封永順伯⑦;脫火赤為脫歡弟,賜姓名為薛貴,封安順伯⑧,把臺,賜姓名為蔣信,封為伯爵,脫脫孛羅,賜姓名和勇,封為靖安伯⑨。對投降或俘獲的蒙古貴族、官員和軍民或安置衛所,或內遷安置,給予廬舍、土地、牲畜和用具等,令其耕種自食,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蒙古貴族和軍民來降。蒙古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① 《元史》卷169,第3969頁。
③ 《元史》卷166,第3911頁。
③ 《元史》卷140,第3368頁。
④ 《續文獻通考》卷26,第3026貞。
⑤ 《明太祖實錄》卷226,第2頁。
⑥ 《明史》卷156,第4274頁。
⑦ 《明史》卷156,第4271頁。
⑥ 《明史》卷156,第4272頁。
⑨ 《明史》卷156,第4282頁。
責任編輯:M005文章來源:印象河南網